"一·二八"抗战的战地报道与文学反思
作者: 冷川
关键词: "一& 183;二八"抗战 报告文学 黄震遐 《大晚报》 《大上海的毁灭》
摘要:1932年"一·二八"抗战爆发,此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骨干作家,如黄震遐、张若谷、万国安等,以《大晚报》《时事新报》为中心从事战地报道,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,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记忆方式.此战地报道之实践为抗战全面爆发时报告文学热潮之先声;但在塑造英雄、激荡民气的同时,亦有夸大战果,将残酷战场情境传奇化之倾向.反倒是在战后以此题材创作的小说中,作者对战事之艰难、中国军队牺牲之惨烈,有更为切实的描写.这一"错位",为我们理解历史与文学、纪实体裁和虚构体裁之互文关系,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.
上一篇: 历史祛魅、英雄重构与身份追寻 ——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
下一篇: 基于网络文本的红色旅游游客情感特征研究 ——以韶山风景名胜区为例